【深度观察】宝鸡文博馆:有“看头” 更有“逛头”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
2024-05-18 12:54:08

近日,宝鸡文博界喜讯连连:法门寺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宁波举办了“止戈为武——两周兵器与军事文化展”;“五一”假期全市文博单位接待观众41.5万人次……这背后是我市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助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文博场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装满过去,驶向未来。近年来,我市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规划一批”的思路,在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教育功能、促进交流合作上积极探索,助力全市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含收藏文物的文化馆)36家,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博物馆为主体,县区博物馆为支撑,非国有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来宝鸡”。

 文商旅融合:让博物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依秦岭,傍渭河,宝鸡是一方深受自然和历史眷顾的风水宝地。今年“五一”假期,我市各县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如果到宝鸡旅游,“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那是一定要去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坐落在石鼓山中,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从一旁流经,山下是极具特色的老街——陈仓老街。

宝鸡青铜器博物场馆藏文物数量多达48万件(组),陈列馆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和智慧之光四大部分。这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飨、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方方面面。游客走进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青铜铸造时代,有金戈铁马的峥嵘,有诗书礼乐的传奇。走出这里,在陈仓老街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不知不觉中开启一场连接古今时空的奇幻之旅,感受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流转。

这些年,博物馆慢慢走出“深闺”,融入城市生活体验。我市通过文商旅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带给游客足够的情绪价值,为“博物馆之城”建设铺就更多烟火底色。

今年“五一”假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新展“金文铭周秦—宝鸡青铜器铭文临摹创作书法展”与“青铜铸文明”基本陈列交相辉映,吸引了不少游客在历史和书法艺术中流连忘返,感受宝鸡“青铜器之乡”的魅力。法门寺博物馆的法门寺地宫数字馆也于“五一”假期对外试运营,观众借助人工智能、体感交互等技术,沉浸式体验“探秘法门寺地宫”活动。在麟游九成宫遗址,观众通过文物保护展示项目,感受 “离宫之冠”九成宫当年的盛景。在周公庙、凤翔东湖、龙门洞、钓鱼台、五丈塬诸葛亮庙等处,观众更是深度体验了历史文化与自然的交织之美。

“博物馆+”,走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我省首个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专业性、专题性戏曲博物馆,宝鸡秦腔博物馆集展示、挖掘、整理、保护于一体,馆内各式各样的秦腔戏服,形态各异的秦腔乐器、道具,栩栩如的蜡像人偶,秦腔舞台样的大门、外立面上的脸谱线条,以及裸眼3D大屏、VR互动等,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碰撞。从2月份开馆至今,秦腔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研学学生刘奕杉:

以前我也不是特别的了解秦腔,今天来我们是一边走、一边听、一边思考,感觉秦腔经过千年流传下来,风韵犹存。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它的践行者。】

位于渭水河畔的宝鸡民俗博物馆是一座研究和反映地方历史、城市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民俗实物和民间工艺品1249件(组),展出700余件,涵盖西府人生产、生活、交通、商业、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原汁原味地展示宝鸡民俗事象及文化内涵,并经常邀请民俗文化学者和非遗传传承人现场教学、研究。宝鸡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何治华:

【宝鸡民俗博物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宝鸡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这么多年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教育和文化研究,和各大中小学、高校建立了合作协议,我们也出版了几套关于宝鸡民宿研究的资料。】

社教互动:沉浸式体验入人心

“为一个馆奔赴一座城”。时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准点预约、深夜抢票、排队等候成为常态。那么,文博场馆为什么这么火爆?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今,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馆,从炎黄古迹到周秦礼器,从“离宫之冠”到“楷书第一”,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迎接着每一位游客,让大家感悟厚重历史,汲取文化滋养。宝鸡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何治华:

【人们达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标准以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在工作中近些年能明显感觉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热爱、探索,很多家长、学校或者孩子会主动说:我想去博物馆。这种现在是一种社会风向。】

博物馆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人类文明的生动故事。宝鸡秦腔博物馆负责人孙晓妮介绍,秦腔博物馆特别吸引年轻人和学生打卡游玩,目前,博物馆同学校、机构深入合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遗文化传承、中小学生课外研学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已经接待了200多批,7000多名学生参观研学。孙晓妮:

【我们博物馆积极的策划秦腔中小学研学课程,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学生能走进秦腔博物馆,认识秦腔的文化艺术的魅力。下一步我们还想把秦腔旅拍也纳入到其中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也喜欢秦腔博物馆,将秦腔博物馆打造成为年轻人的一个打卡地,让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宝鸡,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而在位于金台区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国内现存保留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之一,述说着宝鸡工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民族实业抗战救国的历史。开园以来,长乐塬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游客,成为宝鸡工业文化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唐少鹏:

【我也是一名工人,我们公司在五四青年节前后进行团建和学习,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些工人前辈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民族复兴、抗战胜利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生活处处都是博物馆”。“五一”小长假期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铜心绘中国”和“诗诵百年青春 领航时代征程”主题活动,长乐塬申新纱厂旧址的集章、研学抢答、背诵名篇和集赞赢门票活动,凤县博物馆的“劳有所获 欢乐五一”活动,以及凤翔区博物馆的瓦当拓片和木版画制作体验活动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

依托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市不断探索社会教育新路径,解锁文博新玩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托馆藏文物,深入挖掘青铜文化和周秦文化以及石鼓文化特色IP,先后开发了青铜器纺织品、邮章、文具、生活用品、民间工艺、数字文创等六大类文创产品,比如大家熟知的“何尊”冰激凌,吸引民众品尝“舌尖上的青铜器”。另外,“中国·社火脸谱”系列运用现代工艺,把“社火脸谱”元素纹饰巧妙融合在日常所用物品之中,颇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文物见证历史,承载文化,提供滋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博热”的背后,是社会公众对于文化的强烈需求。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市启动多个文博场馆馆校合作签约仪式,让“博物馆热”与“考古热”“文物热”一起,蔚成风潮。

未来,我市文博场馆将不断创新理念,优化服务,稳扎稳打地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推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城市提供优质文化滋养,最终实现与民众的“双向奔赴”。

记者:张茜   赵芳

编辑:晁东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全部评论(0
评论
点赞
收藏
打开APP看全部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