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看县区 眉县篇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
2025-11-03 07:57:59

汩汩清流润城乡

——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工作综述

(宝鸡融媒 黎楠)深秋的眉县,既有秦岭的雄浑壮美,又有秋日的诗意浪漫。在齐镇镇齐镇村三组村民庄红芝家的小院里,她轻轻拧开自来水龙头,清冽的水哗哗流出,溅起细碎的水花。“以前靠自建井,水压时大时小,有时还停水。现在好了,用水有保障,有问题打一个电话,维修人员很快就到,这水喝着甜,心里更甜!”庄红芝的笑容里,藏着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带来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眉县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锚定“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目标,以改革破题、以试点引路,破解了农村供水“点多、量大、面广、难管”的困局,实现了从“喝水难”到“饮水甜”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汩汩清泉。

破局

直面民生痛点 锚定改革方向

眉县水资源丰沛,却曾面临“守着水源缺水喝”的尴尬。全县366处农村供水工程星罗棋布,覆盖广袤乡村,但多数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管道老化、设备陈旧、年久失修等问题日益凸显。更棘手的是,水管员多为村组临时聘用,缺乏专业管护经验,管理不规范导致供水不稳定、水质难保障,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揪心事”。

石头河水源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持续升级,“喝安全水、放心水”的诉求愈发迫切。“必须把农村供水这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眉县县委、县政府高位部署,将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明确2025年底前实现“三个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安装率、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覆盖率超50%,让农村群众喝上与城镇居民同质的“放心水”。

目标既定,路径清晰。眉县以“全链条保障、系统性改革”为抓手,从制度设计到基层实践,从设施升级到管理创新,一场覆盖全域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筑基

顶层设计领航 构建供水新格局

农村供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必须统筹全局、压实责任。眉县坚持“县级统筹、分级负责、协同推进”原则,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供水管理体系。

眉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眉县农村供水管理体系改革方案》,将饮水安全项目列入“十件惠民实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供水设施维修养护,确保改革有资金、推进有保障。

为理顺体系提升效能,县上组建了眉县城乡供水安全中心,统筹全县供水工程规划建设;成立眉县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在各镇街设分公司,负责供水工程运维兜底,实现“建管一体、专业运营”。他们依托石头河水库骨干水源,将首善街道、齐镇等已建成区域并网入户,推进县城东片区、渭北地区联网扩网,新建远门河、营头集中供水厂,逐步替代小规模工程,让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眉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齐镇开展“全域统管、分级负责”改革试点,将农村供水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移交供水公司,组建齐镇供水站和服务大厅,负责老旧管网改造、智能水表更换、水费收缴等工作。“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效率翻番!”齐镇供水站站长介绍,试点仅3个月,就完成了2062户智能水表安装,更换管网7247米、维修漏点63处,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管护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显成效。如今这一模式已在金渠镇推广,并向槐芽镇、常兴镇辐射。

居民享受供水改革的便利

实践

齐镇试点探路 打造“供水样板”

走进齐镇供水服务大厅,墙上的“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质合格、运行可靠”二十字标准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正为村民办理水费缴纳业务,高效有序。这座建于2012年的水厂,自2023年10月由眉县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接管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齐镇供水站的蝶变,是眉县试点改革的生动缩影。该站依托石头河水库优质水源,通过37公里升级管网实现重力供水,配备150米深备用机井、2座50立方米蓄水池、1套调流调压阀设备,日供水量达900立方米,覆盖齐镇村、南寨村等7个村4000余户1万余人,服务范围还在向斜峪关、上庙村延伸。

“水质是供水的生命线。”供水站工作人员指着智能监测系统介绍,他们建立“原水筛查—工艺处理—末梢监测”三级水质管控模式,水源及出厂水常规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通过智能水表数据反馈,还能动态掌握管网水质状况,确保每户村民都能喝上“放心水”。

运维服务的升级,更让群众感受到便利。供水站推行“定期巡检+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供水管网巡检、水厂运行、爆管抢修等台账,通过微信群宣传节水知识;接受镇政府全过程监督,形成“水利部门指导、公司运营、政府监督”的协同机制。“以前水管爆了,得等村组协调,现在一个电话,抢修队很快就到,再也不用为停水发愁。”齐镇村村民王建国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共同感受。

成效

清泉润泽城乡 改革惠及民生

如今的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质达标率100%,供水保证率超98%(高于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2024年底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提升至32.16%,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51.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供水改革的“眉县经验”也得到广泛认可。2024年5月,全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眉县召开;该县农村供水改革试点典型做法被省水利厅在全省推广,成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样板”。

更动人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今年5月23日中午,荣华路因绿化挪树导致供水管道爆裂,居住密集区水压骤降。平阳自来水公司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制定方案、开挖抢修。为减少停水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从开挖到完工一气呵成,及时恢复供水,赢得群众点赞。3月15日,齐镇镇居民门前管道漏水,应急抢修小分队快速响应,与村组、用户协商后高效施工,用实干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民生之本。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改的是供水模式,变的是服务理念,受益的是广大群众。当清泉流入千家万户,流的不仅是甘甜之水,更是党和政府的为民之情、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源。

如今漫步眉县乡村,只见水网纵横交错、清流欢歌奔腾。这水,润泽着眉坞大地,更滋润着百姓心田。眉县正以水为笔,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让一泓清泉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用爱照亮“星星”的世界

——眉县实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记事

(宝鸡融媒 都亚敏)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正常交流、接受教育和融入社会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都极难做到。

自去年12月眉县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近一年来,眉县残联联合县卫健、教体等部门,依托县妇幼保健院、特教学校等资源优势,创新构建“筛查—康复—教育—融入”全链条服务体系,用爱和行动守护“星星”成长。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眉县残联理事长张文建介绍说,眉县构建了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中心、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哨点的三级筛查网,对全县8个镇(街道)、143个自然村及40所幼儿园进行了筛查,采用科学的分龄筛查工具,实行初筛复筛“零费用”、“一人一策”建立管理档案,确保确诊儿童100%及时纳入干预范畴。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筛查、确诊只是开始,漫长的康复教育才是一场伴随整个成长历程的‘马拉松’。”眉县特教学校校长张占平认为,科学的教育,就是最系统、最持久、最有效的康复。因此,该校探索构建了“康教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眉县特教学校的老师指导孩子做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记者来到眉县特教学校康复训练室,只见环境温馨,各类康复训练器材一应俱全。7岁的浩浩(化名)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一年多前刚来这里时,浩浩常常自己待在角落,也不怎么说话,现在我们已经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和游戏。”康复老师告诉记者,在这里,孩子们每天不仅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正常上课,还有专业的老师和科学的课程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家长再也不用带着孩子东奔西跑做康复。

眉县投资200万元建成的特教学校标准化康复训练中心,除了康复训练室,还有感统训练室、陶艺室、劳技室、美工室和多媒体感官室等19种功能部室,通过实施“基础+个训、课堂+实践、兴趣+职业”六种教学模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提升生活能力。

张占平告诉记者,除了注重学生康复与能力的提升外,学校在普通幼儿园设立卫星班,每周开展2至3次残疾幼儿与普通儿童融合活动,实现适龄残疾幼儿入园率达100%;义务教育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实现“零拒绝”教育服务;职业教育开设职高班猕猴桃种植、烘焙等课程,联合企业“订单式”培养,已有20名学生实现了“学习+就业”一体化。

“融入社会”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终极目标和美好愿景。眉县多部门联合开展孤独症儿童“五进”活动,通过进社区、进商超、进学校、进家庭、进影院,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关爱合力,助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

从精准的早期筛查,到科学的康教融合实践,再到全方位的社会融入,眉县用一场深刻的先行先试,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了成长之路。未来,这份对特殊儿童的关怀将继续传递,每一个独特的孩子都将被温柔以待,都能拥有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编辑:罗威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