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历史建筑,是诸多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历经朝代更迭、炮火硝烟,得以保存至今者,珍贵自不待言。
让文物“活”起来,是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的工作要求,也是近年来各地文保工作者念兹在兹的心头事。看!古城遗址迎来了考古体验者,博物馆里上演了沉浸式话剧,小洋楼内剧本杀玩得正酣,工业遗址又开放了设备厂房……那一片片无言矗立的宫阙楼台、断壁残垣,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努力,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开口”讲述故事,“步入”当代生活。
故垒犹在,春草又绿,寂寂偏受垂青。
讲述人: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管委会主任 王敏
作为炎帝故里和周秦王朝发祥地,陕西宝鸡堪称历史名城,但它作为抗战时期的迁厂运动、工合运动的交集之地,许多人却知之不详。
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资料照片
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荣氏武汉申新纱厂内迁宝鸡建厂的旧址。武汉会战期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把武汉的64家企业迁往外地,以申新纱厂为首的15家民族企业落脚宝鸡,开创了宝鸡近代工业的先河。
我参与长乐塬开发建设时,被前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共赴国难、投身工业救国而感动。2016年项目启动初期,遗址已被六个单位占用,我们多方协调,反复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在征地、拆迁、维修中坚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和修旧如旧的原则,终使窑洞车间、薄壳车间修缮工程顺利完成,并获得陕西省优秀文物工程奖。
同时,我们组建团队,邀请申新老员工、海内外申新子弟等举办座谈会,搜集文物,并进行抢救性采访,录制口述历史,为后期的展陈获取了珍贵资料。到目前为止,长乐塬遗址馆藏历史文献1329份、照片1125张、实物532件,其中有1897年以来的纺织机械117台,并在遗址中建立了申新内迁历史展览馆、工合西北区历史展览馆、宝鸡现代工业展等3个展馆。我们利用园区丰富的史料,编纂了100余则故事,录制了纪录片,合作编印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原始资料150余万字等供研究者学习使用。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努力将其建设成“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国工业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编辑:陈云哲
